找到相关内容13652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观宗传心录

      观宗传心录   ◎定法师   佛历二五五三年闰五月初九,香港回归日,是一连五天的,香港观宗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法会的第一天。是次法会,是香港观宗寺为庆祝上觉下光老和尚九十嵩寿而举办的,故顺理成章,迎请了老和尚担任这次传戒法会的得戒和尚。老和尚向以提倡佛教要走入人群中,并以兴办各种现代福利事业,作为引导众生皈信我佛,与学习佛陀止恶行善的伟大思想的桥梁,实堪称为当今的佛门...

    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791847.html
  • 拈花微笑心清明

    很多人喜欢拈花微笑这个故事,因为严肃的哲理不一定要有一张黑色的脸,如果一定要有一张如包青天一样黑色的脸,也不妨在最醒目的额际有着一弯眉月。心领神会,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完美的一种默契。如果是费了好大的劲...

    后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1252638.html
  • 低碳经济的幻象

    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詹姆斯·汉森曾经把那些火力发电站描述为“死亡工厂”,因为它们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。而这些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之一。因此,低碳经济成为最近最流行的概念,...

    刘小

    |环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544482567.html
  • 清净最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92179.aspx
  • 真如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Item/28117.aspx
  • 加行之三禅--南怀瑾先生稀有开示之十四

      三,弥勒菩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讲,三、离喜静虑,浓缩了只变四个字,离喜静虑。离喜静虑,实际上我们一般的人讲,初禅,离生喜乐。二禅,定生喜乐。三禅是离喜得。还是古代翻的更清楚一点,玄奘法师翻得很仔细,没有他的……怎么叫离喜得,我们已经交代过,喜悦是心理上的境界,,生理上的境界,所谓乐感是触受上面的境界,触受、乐感,触与受。喜是心理上的境界,它所以进一步到...

    南怀瑾

    三禅|离喜得|南怀瑾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0/0834406063.html
  • 苦与

      苦与   弟子姚国雄   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“四圣谛法”:苦、集、灭、道。集谛为因,苦谛是果。世尊为何先说苦谛?是先让众生对苦有足够的认识,产生厌离心,希求解脱。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,虽然有,总是稀有短暂,少苦多。所以说,人生真理须从苦谛中领悟。   佛经里把“苦”归纳为“三苦”。即苦苦、坏苦与行苦。   苦苦:不适悦的苦受名为苦苦。如贫穷是痛苦,加上疾病缠身,或诸多...

    姚国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2476925.html
  • 山居之

      山居之   《菜根谭》说:「人生太闲,则别念窃生;太忙,则真性不现。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,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。」  但是,习惯了繁忙生活的人,有多少会因太闲而「别念窃生」呢?大多数都是因...白居易。从他的诗集中,我们可意会山居之,现试摘数篇与读者共赏,以启迪佛门行脚参学之趣。  白居易有甚多隽永的佳作,都是在宿寺其间吟咏出来的。每年的四月间,他喜欢登上江西庐山大林寺小住十数天。对他来讲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41060470.html
  • 寂灭为

    寂灭为   黄国达   学佛的人常把“了脱生死”挂在嘴边,但是什么是生死?为何有生死?解脱的原理何在?如何才能解脱?雪山半偈前半偈是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”,后半偈则是“生灭灭已,寂灭为”。了生死,又称为解脱、涅槃、寂灭,似乎离我们的心境很遥远,无法企及,也无法想像。我们要如何来理解呢?在此引原始佛典阿含经来说明: 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5869893.html
  • 在当下

    在当下 明 巍   《宝积经》云:不分别过去,不执著未来,不戏论现在。我们知道生命就在当下一刻,并且我们有可能乐住当下,因此我们决心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训练我们自己深入到生活中去。  安住当下,乐住当下。即不被过去的种种事情感到遗憾、困惑,也不被未来的种种事情而感到焦虑或被目前的渴望、嫉妒与嗔恨所挟持,从而在正念中把握自我。我们决心修习正念是生活的艺术。通过接触我们自己及周围精彩、新鲜...

    明 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0248304.html